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梁施婷 廣州報道
7月23日,廣東省統計局公布數據,上半年廣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5242.50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3.9%。同時,廣東省統計局分析稱,廣東經濟運行總體平穩,新動能快速成長,轉型升級穩步推進,但也要看到,當前外部環境復雜嚴峻,國內有效需求依然不足,經濟回升向好基礎仍需鞏固。
對于這個經濟大省而言,我們應當如何客觀看待它的經濟基本面?上半年3.9%的經濟增速,又能否勾勒出這個龐大經濟體的完整輪廓?
除幾大主要指標之外,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留意到,從上半年一些關鍵領域的細分數據著眼,或許更能透視廣東經濟細節和增長韌性。譬如,“電表”顯示廣東發展活力,上半年廣東全社會用電量達4134億千瓦時,用電規模位居全國首位,其中“三新”行業用電量同比增長34.2%,增速連續18個月保持在20%以上;經營主體用“真金白銀”給出了“投資選票”,上半年廣東登記注冊企業數量明顯增長,截至4月16日就突破800萬戶;從市場看,上半年廣東外貿實現了難得的“雙位數”增長……
多位分析人士認為,盡管當前增長承壓,但通過這些“關鍵數據”似乎更能真切感受廣東的經濟溫度,不同領域、區域和產業的冷暖不一。“但整體上,廣東經濟的基本面沒改變,經濟運行往優質、提質的方向也沒變,經營主體積蓄正的能量也沒變。”廣東省統計局黨組書記、局長楊新洪在解讀廣東經濟半年報時如是說。
經濟電表:“三新”行業用電量增長34.2%
7月9日,副熱帶高壓逼近南粵大地,廣東大部分城市的氣溫突破35攝氏度。這一天的13時44分,廣東最大電力負荷達到了驚人的1.48億千瓦,創下今年首個新高。
根據南方電網提供的數據,上半年廣東全社會用電量達4134億千瓦時,用電規模位居全國首位。值得注意的是,升溫的不只是天氣,還有經濟新動能。南方電網數據進一步顯示,上半年廣東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代表的“三新”行業用電量同比增長34.2%,增速連續18個月保持在20%以上。
用電量是經濟的“晴雨表”和“風向標”。南方電網電力調度控制中心方式處主管姚海成分析,用電負荷尖峰背后更多是新質生產力不斷積聚的結果。
受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驅動,廣東相關產業電力需求激增。今年以來,廣東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用電量同比增長均超15%,對廣東用電增長的貢獻率超一成。與之對應,上半年廣東的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了17.6%,高端電子信息制造業增長16.3%。
這是一個積極信號。廣東電子信息產業在全省工業經濟中具有支柱作用。隨著電子信息產業自去年年底進入上行周期,廣東經濟增長動力也獲得一定強化。
“今年訂單需求量持續增長,我們也在加緊安排產能,以滿足國內和海外客戶的需求。”深圳長城開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物業運營部負責人巢國軍總監說。這是一家從事電子制造的高新技術企業,上半年該公司用電量4973萬千瓦時,同比增長17%。
值得注意的是,廣東還將迎來多個重大電子信息產業項目的投產。今年3月,廣州增芯科技有限公司迎來光刻機進場的關鍵性節點。“可以說,光刻機一進場,距離正式通線量產就指日可待。”增芯科技總經理張亮表示,該企業計劃今年12月底完成滿足良率的產品下線。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先進智能傳感器芯片大有可為。”張亮說,該企業產品將主要應用于新能源智能汽車、超高清視頻顯示、高端裝備、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領域,屆時將有效滿足大灣區在相關優勢產業領域對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的龐大需求。
不僅如此,作為成長最快的芯片“獨角獸”企業——華潤微電子有限公司也正全力以赴推進深圳12英寸特色工藝集成電路生產線工程建設。據悉,該項目預計將在年底實現通線投產,滿產后將形成年產48萬片12英寸功率芯片的能力。
企業選票:企業數量突破800萬戶大關
市場經營主體是經濟運行的微觀基礎。
2023年,廣東全省經營主體數量已突破1800萬戶。今年以來,廣東經營主體數量仍在穩步增長。以一季度為例,廣東新設企業25.57萬戶,同比增長7.13%,其中新設“四新經濟”企業10.91萬戶,占新設企業總量的42.67%,同比增長125.26%。
不僅如此,據廣東省市場監管局披露,4月16日廣東企業數量突破了800萬戶大關。
經營主體的增加,直接為廣東穩增長、穩就業提供了堅實支撐,更用投資的“選票”傳遞了信心和預期。
上半年,工業投資同比增長15.5%,連續42個月實現雙位數增長。并且,新動能投資快速增長,全省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9.6%,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分別增長18.6%、23.9%,其中裝備制造業投資增長22.8%、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投資增長26.4%;高技術服務業投資中,信息服務業投資增長 13.2%。
此外, 上半年廣東工業技改投資增長18.1%,并且受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帶動,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同比增長24.1%。
值得注意的是,廣東各地“促投資”力度還在不斷強化。例如,近期發布的《深圳市進一步促進民間投資若干措施》,一口氣推出20條“高含金量”政策舉措,如搭建專業民間投資推介平臺、對重大民間投資項目實施“拿地即開工”等,力圖激活民間投資,推動民營經濟加快發展。
中山則發力“工改”,尋求強化投資吸引力和承載力。截至今年3月底,中山通過“工改”拆除整理了超3.6萬畝低效工業用地,預計可推動1177億元新增投資。1-5月,中山工業投資同比增長23.9%。6月底,深中通道終于開通,借此東風中山力推深中產業協同,品羅創新、納利新材等諸多高新技術企業接連跨江而來,落地布局。
此外,廣東還積極擴大外資招引利用。今年4月廣東出臺的《關于實施“五外聯動”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意見》明確,要促進外資擴增量穩存量提質量,包括強化制造業招商引資,具體包括將瞄準新一代電子信息、綠色石化、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等行業龍頭企業,開展鏈主招商,引進一批標志性大項目。
市場脈搏:外貿雙位數增長與新業態
上半年,廣東外貿進出口總值為4.37萬億元,規模再創歷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長13.8%,也成外貿十強省中唯一雙位數增長省份。
今年以來,外貿人一直在路上。產業出海、跨境電商、海外倉、新業態成為不少外貿人上半年的關鍵詞。廣東盈浩工藝制品有限公司今年首次試水通過海外倉模式實現全球化布局,依托跨境電商B2B渠道開拓外貿市場,截至5月28日,分撥銷售的貨物總值已達4943萬元,增長近3倍。
7月,前海跨境貿易物流監管中心貨如輪轉,經過一系列檢驗、分揀之后,這些貨物20分鐘能到達口岸,1小時內到達香港機場。這是全國最大的跨境電商監管中心,年均處理包裹量可達3億件以上,年處理貨物吞吐量可達100萬噸以上。
招商局保稅物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峰認為,粵港澳大灣區交通物流越來越便利,不僅是大灣區內部企業可以選擇從深圳出海,內地包括湖南、四川、貴州等地企業也能夠通過鐵路或者公路集貨到深圳。接下來,該企業還計劃創新物流操作模式,更加適應當前跨境電商碎片化和小包裹化的趨勢。
展望下半年,出口增速回升仍有基礎,包括庫存回補延續、基數仍然偏低、出口商品價格回升等因素,但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全球供應鏈加速重構等不利因素仍是懸在廣東外貿頭上的“一把劍”。同時,國內有效需求仍然偏弱,內需復蘇節奏相對較緩,亦是挑戰。
內需提升,很大程度上仍需回到產業發展、就業增加、收入上升的良性循環之中討論。
從廣東來看,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127元,同比增長4.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4.4%。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614元,增長4.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31元,增長6.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鎮居民2.7個百分點。
楊新洪分析,上半年廣東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過全省GDP增速,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過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是廣東“百千萬工程”推進獲得的整體效益。
近日的廣東全省上半年經濟形勢分析會暨省委財經委會議上,廣東強調要堅持內外發力抓市場,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聚力打造更多抓引流促消費的場景、產品和服務,打好政策“組合拳”持續深挖省內國內市場潛力、拓展內銷空間,用好廣交會等重要平臺,千方百計開拓國際市場,更好牽引帶動投資增長、產業發展。

